人大教授吴晓求:要鼓励年轻人进公司,而不是做公务员-环球快看
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他的文章中说道,我们的策略和设施,都是为了鼓励人们去创造财富,去鼓励人们创业,而不是鼓励年轻人做公务员。
虽然公务员非常重要,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应鼓励更多人去创业,去创造财富,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大教授吴晓求的这个提议是非常好的,但是从现实情况出发我们能够知道,真实的世界里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世界和理想中的假设,情况恰好相反。
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争相考公,渴望拥有一个铁饭碗。
为什么会出现理想和现实截然相反的情况?
以我个人的愚见来看,表面现象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考公,而背后的本质问题其实是: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高度的不确定性,而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转化成行为,其实就是考公,成为一名公务员,这样就能够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和安全的工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追求财富和创造财富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恰恰是保值、安全和无风险。
这就好比我们投资理财,当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时候,甘愿冒风险的人自然也就会开始减少,人们会更加审慎地进行投资,进行决策,这是基于他们对未来的个人预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不由让我想到十年前,2012年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萌芽之年,当年针对年轻人的一项职业调查问卷发现,建筑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高居人们的就业意愿前二位,至于考公,反而没有那么多人在乎。
为什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的造富神话和大基建兴起的建筑行业,都是时代下的宠儿,用雷军的话来说就是时代的风口。
有太多太多的年轻人渴望毕业后进入工地或互联网公司,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能够超过父辈的收入,就能够创造比父辈更大的财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们对财富的追求转化成实际行动,大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人们在时代浪潮中追逐财富,追逐改变的梦想。
那个年代,教育行业的龙头还是新东方,专做出国留学的。而今天的教育行业,龙头变成了中公教育,一家专门服务于考公的机构。
教育产业的转移和变化,反映的是市场中的个体对于就业预期的变化,更反映出今天的毕业生对于未来的风险偏好。
我们从过去的冒险,变成了今天的保守,何以如此?
短期来看,今天的人们对于就业的风险偏好是因为新冠病毒和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但长期来看,早在2019年甚至是2018年,经济结构性变化的压力就已经传导到了就业市场之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济学家写了一本著作,其中详细描绘了人类金融发展历史中800年来的各种金融危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是:所有的金融灾难,本质上都是债务问题。
而所谓的“经济结构性变化”,本质上指的其实就是债务和生产力效率的转化。
过去我们借一块钱,可以生产出十块钱甚至一百元,理想中我们会认为,现在借得越多,自然效率也就越高,资本的回报率也就越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过去借一块钱可以生产十块钱甚至是一百块,到了今天借一块钱,可能只能带来三块钱的回报。
资本的回报率越来越低,技术的瓶颈和生产力的瓶颈并没有随着杠杆的提高而提高,相反,过高的杠杆正在成为一种累赘,以加速资产的泡沫化。
更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的债务并非是由“公司”借来的,这才是最要命的。
这里的公司,更多指的是我们熟悉的民营经济,它既是经济的中心,也是就业中心。
民营经济承担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最需要钱的中小企业,恰恰却是借钱最困难的。
这当然有着市场的因素,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差,还款能力更差,倒闭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借贷自然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但我们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借贷风险高是事实,但对于金钱的利用率,中小企业当然也是最高的,毕竟这关乎他们自身,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因此他们会合理的利用每一笔钱,用好每一笔钱。
当债务的流通并没有流到理想中的地方去时,承担了80%以上就业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自然也就愈发艰难。
时间回到十多年前,彼时的时代风口还是房地产和互联网,大量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更多的企业成功也引流了更大的创业浪潮,在某种意义上,那是时代风口给予中小企业的良机。
市场上不缺钱、不缺人,只缺好的创业和故事,那可能是创业最好的时代,没有之一。
而今天随着风口的渐行渐远,随着行业的瓶颈开始到来,当增长开始放缓,债务的风险问题便开始显现,这背后所反映的,正是金融结构性的风险。
而新冠病毒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这一现象,即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考公,而不是想着进一家公司。
这背后的原因当然很好理解,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艰难之外,大部分的老问题,依然还是老问题。
例如十年前上班族就在焦虑的中年危机,35岁危机,到今天这一状况不仅没有得到缓解,企业用人的情况反而还愈演愈烈,出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内卷,甚至是PUA。
这背后的现象所反映的问题,依然是市场供需的失衡。
中小企业竞争成本越来越高,存活越来越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更进一步,只能采取更为激进的做法,只能采取更为严格的做法,例如996。
也许中小企业的薪资收入会比公务员更高,但从员工的个人权益的保护和重视,乃至加班等其他福利现象来看,选公司还是选公务员,这几乎不是一道选择题。
人们会基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不同的选择,当环境好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就会偏向激进,以期望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当环境不那么好的时候,或者说没有预期中的那么好的时候,人们的行为选择就会变得保守。
于是我们再次看到,前段时间的某博士当城管、当街道委等等,这些职业在曾经被誉为是“大材小用”的岗位,在今天都成为了“香馍馍”。
鼓励年轻人进公司当然是很好很棒的愿景,但这种愿景要想成为现实,那必然需要公司现有的环境做出改变,甚至还需要有大量的土壤让更多的公司能够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今天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很多的,但扶持却相对较少,当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的时候,对员工来说,这样的企业还具备吸引力吗?
何至于此。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