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一步步跌落神坛……-世界关注
中国平安依然没有走出 " 至暗时刻 "。
诚然,近几年中国平安持续承压,与保险业的供给侧 " 升级 " 以及疫情带来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悲观的市场情绪有直接联系。
【资料图】
但除了宏观因素冲击,连续多年徘徊在下行通道,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意味着,平安自身没能在时代的暴风雨中,投下坚实的 " 船锚 "。
01
" 基本盘 " 愈发不稳
尽管将自己定位为金融服务集团,但结合财报来看,时至今日,保险业务依然是中国平安的 " 基本盘 "。
财报显示,2022 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 864.86 亿元,占比为 70.15%。2019 年 -2021 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和占比分别为 889.5 亿元、936.66 亿元以及 970.75 亿元,66.90%、67.16% 以及 65.61%。
横向对比可以发现,过去几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贡献的营运利润牢牢占据中国平安总营运利润的七成左右。
尽管该业务的整体规模在稳步攀升,但是 2020 年 -2021 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增速却开始放缓,同比增速仅为 5.03% 以及 3.64%,远低于往年 20% 以上的增速。
这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 2020 年 -2021 年,中国平安的归属净利润出现同比下跌的情况,分别同比下跌 4.2% 以及 28.99%。事实上,即使 2022 年前三季度,在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增长 17.4% 的背景下,中国平安的归属净利润依然同比下跌了 6.3%。
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 " 含金量 " 不断下降所致。
财报显示,2021 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为 378.98 亿元,同比下跌 23.6%。2022 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为 258.48 亿元,同比下跌 26.6%,新业务价值率为 25.8%,同比下跌 4.9%,这几乎是近十年来的最低值。
简而言之,新业务价值指的就是每年销售的新保单,在未来预计产生的税后利润折现值,经过有效业务价值、内含价值,转化为的股东回报。
其反应的是企业保险业务的生命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净利润的 " 加速度 "。
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步步下探,也意味着未来其净利润难有亮眼的表现。
02
中国平安行至 " 拐点 "
表面来看,中国平安的 " 基本盘 " 持续承压,与疫情重创消费者的消费情绪有直接联系。
但结合宏观的保险市场来看,中国平安面临的挑战,或许正是行业出现拐点的一个缩影。
20 世纪末,保险业的代理人机制在港澳台等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功。
随后,平安创始人马明哲在中国市场大力推广代理人机制。
财报显示,2008 年,平安寿险代理人为 35 万人,2016 年正式突破百万,达到了 110 万人,2018 年,又达到破纪录的 141.74 万人。
这也相应地带动了中国平安保险业务的成长。
财报显示,2019 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为 410.52 亿元,同比增长 4.7%。2016 年 -2018 年,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的增速分别是 27.4%、32.6%以及 7.3%。
不过随着中国保险业天然的人口红利逐渐被瓜分殆尽,中国平安简单粗暴的代理人 " 军团 " 模式也暴露出 " 重规模轻品质、重短期轻长期 " 的问题。
该问题的具体外在表现,就是中国平安核心的财务数据持续萎靡。
其实早在 2019 年,中国平安就启动了寿险改革。
对此,平安人寿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铮介绍曾表示," 寿险业要改变过去跑马圈地、大增大脱的粗放思维,自上而下树立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理念。"
简而言之,中国平安希望从渠道和产品两方面入手,通过精细化的运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提高代理人的转化率。
2022 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大专及以上学历代理人占比同比增长 4%,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超 22%,这也是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得以同比增长 17.4% 的核心动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文所述,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的增速并没有回正。
这很可能是因为中国平安患上了低价 " 依赖症 "。
财报显示,2022 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盈利能力最强的 " 长期保障型 " 险种新业务价值下跌 58.4%,反观盈利能力较弱、周期短的 " 储蓄混合型 " 以及 " 短期险 " 则有不同程度增长。
在 2022 年 Q3 财报中,中国平安也无奈地表示:" 居民消费恢复仍存挑战,对公司长期保障型保险业务有一定影响 "。
03
" 第二条曲线 " 依旧疲软
其实在保险业务触顶的背景下,中国平安一直希望给资本市场讲更具想象力的科技与金融的故事。
这一点,从中国平安的 logo 可见一斑。2019 年前的十年间,中国平安 logo 的关键字一直是 " 保险、银行、投资 ",而 2019 年后,其关键字变为了 " 金融、科技 "。
具体到业务层面,过去十年,中国平安通过收购或孵化的方式,将汽车之家、平安健康(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等业务收入麾下,成为科技 " 故事 " 重要载体。
不过遗憾的是,中国平安下辖的众多科技公司,并未如预料般成长为公司的强有力的 " 第二条曲线 "。
财报显示,2022 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为 484.78 亿,占比仅为 7.92%;归母净利润仅为 44.8 亿元,占比仅为 7.43%。分企业来看,2022 年上半年,陆金所净利润同比下跌 16.2%;金融壹账通净亏损 5.62 亿元;平安健康净亏损 4.24 亿元;汽车之家净利润同比下跌 40.6%。
除了需要集团输血,目前中国平安的科技业务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在集团的 " 故事 " 之下,中国平安下辖的众多科技公司还需要再讲更颗粒化的 " 故事 "。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其给资本市场讲了一个宏大的医疗健康 " 故事 " ——致力于通过会员制、O2O、HMO 模式等方式,构建专业医患沟通桥梁。
但财报显示,2021 年,平安好医生包括商城在内的健康服务收入为 50.46 亿元,占比为 68.8%。换句话说,现阶段的平安好医生只是一家医药电商平台。
截止 2022 年 11 月 5 日收盘,中国平安的股价仅为 34.65 港元 / 股,相较于 2021 年初 100 港元 / 股左右的高点,下跌了将近 70%。
总而言之,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目前中国平安最核心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营运利润有回升的迹象,但是将时间拉长来看,其新业务价值却一直在稳步下探,这也意味着中国平安净利润依然没有强有力的净利润 " 驱动器 "。
而中国平安讲了十年的科技故事,目前仍处于需要 " 输血 " 的阶段,难以成为集团的 " 第二条曲线 "。
在基本盘和 " 第二条曲线 " 均没有想象力的背景下,中国平安的股价持续下探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功夫财经无关。如因作品内容存在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功夫财经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