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耀:《阿凡达2》韩国观影人次换算下来是我们14倍,值得反思么?-环球滚动
文/高群耀
编辑/庞宏波
(资料图片)
我一直都呼吁以观影人次作为电影的重要指标。
2022年我们非常艰难地取得了300.67亿票房,对于被反复冲击的电影市场来说实属不易。能让我们今年顺利保住300亿大关的是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2》在国内的顺利上映,所以这部电影再一次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拐点。
可是在300亿票房背后,我们的观影人次触目惊心。2022年,我们年观影人次是7.1亿,相比2021年减少了三分之一。但2021年的年观影人次相比2019年就下降了三分之一,2022年我们直接比2019年少了10亿人次。这就是为什么,电影行业短短几年时间变成特困行业的主因。
作为全世界瞩目的超级大片,我们和韩国上映时间相差无几。《阿凡达2》在韩国的观影人次是774.2万,但他们的总人口只有5200万,占总人口比例14.8%。我们的观影人次是2158.2万,但是我们的总人口是14.43亿,所以《阿凡达2》观影人次占我们总人口比例只有1.4%。
虽然我们前段时间处于疫情的一个高峰,但是观影人次巨大的差距是非常值得我们业内人反思的。只有观影人次,才是平衡主管部门、出品方、导演、观众的桥梁。在目前的产业环境里,观影人次远要比总票房重要得多。所以如何让电影院快速的通过快销品活过来,呼吁将观影人次作为我们市场衡量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的当务之急。
1
如何看待《阿凡达2》在国内遇冷?
电影人贬低《阿凡达2》实在是不应该。
在我们整个电影市场最艰难的时候,《阿凡达2》突然宣布在国内上映。对于我们业内来说,这是巨大的利好。上一部《阿凡达》开启了我们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一部《阿凡达》又承担了拯救我们于危难的重任。
虽然也有人喊出《阿凡达2》30亿甚至100亿,但我很清楚,目前《阿凡达2》在国内的状态不对,观影人次的量不够。《阿凡达》目前国内累计总票房是17.15亿,除了2010年之外还有几轮重映,总观影人次是3768.5万。就目前来说,《阿凡达2》还差着1000多万,基本上没戏。
我们总结一下《阿凡达2》在国内遇冷的原因。首先,《阿凡达2》在国内突然宣布上映,其实对所有人来说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当时我们的大环境焦点不在电影身上,从宣发上来说基本上没有,没时间做也没空间做,完全依靠《阿凡达》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对于影迷来说这没差别,但对于下沉市场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
其次,我们不可否认疫情的影响。现在去看电影,真的是冒着生命风险,尤其是带着孩子一起去,这得下定多大的决心啊。这也引出了第三个原因,完全不合理的高票价。对于这样的特效大片来说,银幕的好坏决定着观影体验完全不同,但是IMAX、杜比、CINITY这种特效厅的票价实在是太贵了,这一点我想不通。一家三个人去看《阿凡达2》,光票价就可能得1000,再加上得冒着生命风险,电影本身又3个小时,这笔帐怎么算都算不过来,毕竟电影已经不再是刚需了。
第四个原因,就是大家的观感反响平平。第一部给大家带来的冲击是从零开始的,在《阿凡达》之后全世界电影产业视觉效果的进步是空前的,甚至不是3D不叫大片。这一部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所以冲击的震撼力是有差别的。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但是《阿凡达2》依然是一部史诗级的超级大片,这是毫无疑问的。普通观众毕竟实实在在花了钱,花了时间甚至冒着风险,所以不满可以理解,但是业内人士如果贬低《阿凡达2》实在是不应该。
第一部《阿凡达》上映的时候,我还在新闻集团。所以对于协助《阿凡达》在国内上映是做了一些工作的,而且我和詹姆斯(詹姆斯·卡梅隆)以及乔恩(乔恩·兰道)也有很多的交流。《阿凡达》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每一件事都是创举,它是诸多领域突破的一个集合体。
做电影有三件事不能碰:水、小孩、动物,这是李安说的。但你看《阿凡达2》,基本上全是水、小孩和动物。而且拍摄时,詹姆斯和乔恩还去了马里亚纳海沟为续集中海底景观设计做实地调查。这个地方很少有人可以去,这是国家才能干的科研项目,但他俩是拍电影的,所以这简直太夸张了。
而且《阿凡达2》在拍摄上,它很多拍摄是现创造出来的,没有商业准备好的技术来做这个事。《阿凡达》第二部和第三部是一起拍的,但因为水里的戏,所以对索尼的摄影机进行了定制改造。再比如打光不行,电影就通过一种类似于爆米花的泡泡铺在下面才能实现。乔恩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阿凡达2》里面的特写镜头之前根本实现不了,而且CG和人是分开做的。但在《阿凡达2》CG和人是可以一起做的。
所以,电影的每一帧都是空前的。《阿凡达》上映之后,对于全球银幕的改革是空前的,3D开始大踏步普及,对于我们国内来说IMAX从此也站稳了脚跟。那么《阿凡达2》会不会再一次革新电影的放映技术,对于电影音响系统会不会推进技术进步这是值得探讨的。
2
韩国观影人次换算下来是我们的14倍,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不能沉浸在总量里,应该要看本质。
目前《阿凡达2》的全球票房已经达到了14亿美元,距离20亿美元是有差距的,但是也是一部超级大片了。我们和韩国在上映时间上是差不多的,从票房总量上来说我们当然位列全球第二,韩国位列全球第四。
但是观影人次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有巨大差距的,这让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从小了说,我们电影行业谈复苏、没有观影人次我们靠什么恢复?2021年相比疫情前,观影人次下降了三分之一。结果我们2022年相比2021年又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这太夸张了。
当然你可以把原因归结为疫情影响,也可以归结为我们本身就不是一个观影频次非常高的国家。但我们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观影人次是一条必经之路。
往大了说,我们有一万多家影院,全球3D银幕数量最多。我们有这么好的基础设施,结果只有1%的国人看过,有99%的人压根没有机会体验。对于这么好,具有技术革命意义的大片,我们都没体验过,这难道不是遗憾吗?
目前,我们票房最高的电影是《长津湖》,全球也是9亿美金的大片。但是我们的观影人次是1.25亿,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2017年票价没那么贵的时候,《战狼2》的总观影人次是1.6亿,勉强超过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但这已经是极限了。我们消极的看我们最好的电影也只能做这十分之一里面的生意,但我们积极的看我们还有90%的市场是可以开发的。
而且我们隔壁的韩国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demo。但我依然想不通怎么韩国就成为了东方文化打入好莱坞的一个标尺?韩国比我们的流媒体渗透率还要高,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都很厉害,但是他们的电影观影人次占总人口的比例居然是我们的10倍,这是很恐怖的。
如果只是看总量,我们依然可以洋洋自得。但是看质量,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从《江南style》红遍YouTube到《寄生虫》横扫全球各大电影节再到《鱿鱼游戏》在Netflix上线在92个国家爆红,从实地的洛杉矶做音乐节、飞机上的韩餐,韩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是空前的,而且我们移动电影院北美版数据最好的电影,一半都是韩国电影。但你看它的总人口,里里外外没几个人。
所以,从国人自身对于优秀作品的体验再到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韩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在电影上来说,韩国一直都是以观影人次做KPI,其实换算一下你也能算出来它的平均票价是多少,毕竟有全球票房统计。
今天的中国早就结束了物质丰富的阶段,现在是精神愉悦的阶段。精神愉悦很重要的一块就是电影。但就像《我不是药神》对中国医药改革有帮助,短视频或者说单纯的娱乐内容是干不了这个事的,只有电影这样的工具才可以。
所以,我们在看我们的电影市场,比300亿总票房更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观影人次下跌的如此严重。究竟什么时候可以恢复,什么时候可以增长,占总人口比例能到多少,这才是最关键的。
3
观影人次才是解开行业之痛的“扣”
按照今天这样做,8万块银幕没戏。
其实做电影和做酒店逻辑是一样的。今天有人住你就挣钱,没人住你就不挣钱。这和你定多少钱的价格没关系,只要没人就不挣钱。电影其实也是一样,我们这两年电影的票价越来越贵,平均票价2020年到2022年从37元涨到了40.3元又涨到了42.1元,但是我们的上座率从8.1%下跌到了7.9%又跌到了5.8%。
票价上涨从商业逻辑上是没错的,我管你做的是熟客还是新客,只要总价在就行。但是如果我们的产品没办法支持票价上涨,这个熟客生意就会有问题。今天我们先不讲内容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不是靠讲可以解决。
我们电影产业如果形容成一个桌子的话,那坐在这个桌子上的一共是四个角。一个是主管部门,因为电影是宣传工具。一个是出品方,是给电影投钱并且要通过电影挣钱的生意人。一个是导演,它的生杀大权在主管部门手里,它的钱来自于出品方,但又要进行自己的自我表达,并且想要从观众手里挣钱。最后一个就是观众,花钱买票的人。
对于主管部门,电影的定位是宣传工具,这个工具有人用才是工具,没有人用那就不是工具。所以一个几百亿的市场,票房可以没有,但是观影人次不能没有。没有人用这个工具,它的功能就丧失了。至于你是一块钱还是一百块钱,其实是看你的能力,对他来说不是很重要的事。
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业内人常常说内容为王。好内容挣钱,烂内容不挣钱。我们先抛开大环境,观众其实对电影的评价标准就一个:好看还是不好看。好看,我就花钱,不好看我就不花钱,很简单的逻辑。但是长期不好看的内容一旦让观众失去了继续坐在这张桌子上的耐心,那我们想把观众重新请回来的代价可就太大了,这可不是票价高几块钱和低几块钱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电影院首先得通过快销品先活过来。我们每一张票要分成几份,影院能拿到一半多一点。但是观影人次少了意味着买票的人少了,那分的自然就少了。可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做出改变,还指望着明年票房是300亿还是400亿,那8万块银幕想要活下来基本没戏。
从方法上来说有一点是值得探讨的,就是如何能够保障大规模的上座率。之前我提出过“超级影院”这个概念,先看电影后付费,希望电影院可以改革自己的会员制。你要觉得电影好看,你本来也应该买票,你就买。你要觉得不好,那你可不可以给一半。你要是觉得特别不好,浪费我俩小时,你出来以后写两段真实感受,你可以不给钱。
前提是你得是电影院的会员,首先是影院对于你过去观影行为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是如果你连续三次都是捣乱,你就拿不到票了。现在的AI系统管理这些问题,实在是太容易了。这样是我认为可以保障观影人次达到最大化的方式,我在AMC不离开我就敢这么干。
但在国内,目前首先是体制不支撑,其次是行业胆量不支撑。但是如果我们电影行业已经到了一个谷底,那么不破不立可能就是唯一选择。对于我们业内来说,干与不干不是选择,干的好与不好才是选择。
我记得之前有一次去看电影,全场就我一个人,我还拍了一段视频给同事。我隔壁的女孩更绝,她买的票是下一场的,来早了就和门口的人商量说能不能看这一场。检票的说:可以,只要你不坐他腿上,坐哪都行。
我们电影有如此好的基础设施,一个人看和五十个人一起看,它的边际成本是零。我们何必这么空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