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储户少储蓄?有些人不是装傻就是真蠢-热门看点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神奇”的观点总能看到不少。
这两天的应该莫过于什么“让用户少储蓄,多消费”,“居民超额储蓄存款释放流入股市”...
也不知道这些人脑子里是怎么想的,闲的没事干了?
(相关资料图)
左一个专家、右一个专家的...整体就光惦记别人口袋里的这点钱。
当面建议,估计不少人会义愤填膺的去抽2耳光吧。
为什么现在老百姓选择储蓄倾向大?某些人心里难道真没点数吗...
要么装傻,要么就是真蠢。
一、
不过这两年的数据,也确实有值得说道的地方。
最简单的部分,可以看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很直观。
比如23年1月份新增存款是6.87万亿元,而22年1月仅为3.83万亿,新增翻了个倍。
再比如20、21年的全年存款新增,已经稳定在19万亿多了。
但到了22年,就直接奔着26万亿去了,整整多了近7个亿。
而23年1月的新增,相较22年全年直接就是25%+。
这增速可不小啊...
因此,你要说有超额储蓄(不单指存款)现象来说,还真是。
而与之相对的贷款增速,虽也有增长,但明显赶不上存款。
比如20、21年的贷款的新增规模和存款基本是一致的,但是22年2者的差异就达到了5万亿的差额。
你要说银行嫌弃揽储成本高,那也是自然的。
钱进来了,却放不出,成本是肯定会上去了。
换我是银行,拿我肯定是要降息的(某些大行,降息的原因,大抵是如此)。
简单做了个表(数据来源于央妈的披露),大家可以感受下。
此时,如果我们再看下大盘面的社融情况的话,你会有新的感受。
2023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比22年1月少了1959亿元。
在去年这种“鼓励信贷的形势”之下,增量居然还下滑了?!
很明显,这个增速不够啊,摆明了银行遇到了些许放不出去的瓶颈。
一方面银行不敢随便放...另一方面居民房贷提前还款意愿强烈...再者优质企业的贷款需求似乎也没那么强烈...
这玩意...真难办...
万幸,22年末的口罩放开了..
且看23年了,这难题怎么解了。
*仅为部分角度,非代表全貌...参考即可
二、
再分享个数据,大家可以看看。
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6.65万亿元。
与2022年三季度末相比,存续规模下降超2万亿元,差不多回落到了2022年1季度的水平。
*数据来源为普益标准,仅供参考
原因其实也不难猜测,就是11月的“收益波动”引发的后果。
11月前后不少底层有债的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收益下滑,甚至不少直接是负收益。
直接吓坏了不少习惯配置银行理财的储户。
关键这玩意儿,客户经理怎么解释都是苍白的。
核心问题,什么时候回本,回答不了。
万幸,时隔1个多月的12月下旬,市场算是恢复了不少(有一定的干预因素)。
事后不少银行,也积极采取了一些“挽留”的动作。
个别银行对极小部分大额用户(小额不是人,NND),发放了积分补贴或实物补偿。
部分银行在1月份理财产品收益回暖之后,也开始上线不少活动。
聊到这里,估计朋友们也不难猜微众银行为什么在1月份搞力度如此之大的活动了。
原因大抵就是平台的理财存续规模下降太厉害了。
不搞点活动,数字不行了。
银行理财这个鬼样子,债基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
2022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代销市场规模也是略有下滑,但比银行理财略好一点。
截至去年12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6.03万亿元。
这一数据环比11月底,当月规模下滑3503亿元,规模微缩1.32%。
其中债基的缩水最严重,11月份显示萎缩了近5千亿,12月继续萎缩3千多亿。
*数据来源为中基协,仅供参考
但基金搞活动,就不像银行理财那么容易...
很少能看到特别棒的活动。
这部分简单总结下,去年11、12月份,银行理财跑了2万亿,基金部分的债基排了近1万亿....合计3万亿的资金。
三、
你想银行理财、债基跑的3万亿,钱出来后能去哪里了呢?
似乎除了存款,大头也基本没地方去了吧。
你想经历了这波之后,用户的风险偏好势必会调整。
绝大部分用户对于本金的亏损,在感情上无法接受之后。
存款的“保本保息”属性,恰好填补了其中的精神空缺。
此时再结合第1部分我们讲的23年1月存款规模新增这么多,也不难理解这2万亿的银行理财和近1万亿基金的流向了。
当然,存款现在也没那么好存了。
银行也不傻,不少把部分用户的心理也是盘的清清楚楚。
抓住了不少用户保本在前、保息在次的心态。
所以,明面的存款产品利率一低再低。
很可惜,大部分用户的选择,还会是存款。
只要跟某些货基、现金管理类产品差不多,也就能接受了。
四、
收入不确定性增强、消费需求受到压制、理财市场波动....等等原因背后所对应的不安全感,兴许才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与其动脑筋卡储户脖子,让别存钱去消费。
还不如想想怎么增加收入、提振信心。
也不知道有些人是真蠢还是装傻。
郑重声明:本文非广告,有利益部分已注明、非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