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因疫情阴跌3年,却只用一周就涨了回来,背后真相你了解吗
文校长
掉进冰窟的楼市在开年之后真的有些回暖了。
前段时间每日经济发表一篇名为“疫情三年,涨回来只用了一周”的文章,引得一众开发商和房产中介拍手叫绝。
(资料图)
无论是房托也好、假象也罢,不可否认楼市的确有所回暖,可每日经济的这波操作属实没有看懂。
房地产是国民支柱不假,但要这样造势确实有些过了,开发商更不能给点阳光就灿烂,在爆雷边缘徘徊的痛苦要时刻记得,如果购房门槛真的提高,受伤害的必定还是开发商。
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
每日经济的这篇文章无疑加速了楼市回暖,这类官方账号发表的文章几乎战胜了任何形式的广告。
大家还记得前几天说在上海拥有1000万资产是穷人的商界精英吗?
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1000万资产并不是1000万现金,在上海这种房价动辄10万一平的地方,总有一套房基本就等同于拥有了千万资产。
其中大部分的购房者都是贷款买房,也就是说家庭中占比最多的资产,其实也是最大的负债。
拥有超过500万负债的家庭,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富人呢?
之前有则有关“在上海一天疯抢近百套老破小”的新闻,二三十年房龄,均价在9万元以上,是每平9万元!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八成不是傻子才干这种事,可在北上广这种事早已见怪不怪。
之所以说便宜,是因为上海平均房价基本都在10万以上,即便是这种老破小,未来在上海的升值空间也是杠杠的。
贵和便宜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京沪深地区有太多家庭的资产都集中在一套房产上,所以这类人真的很难称得上是富人。
当然如果除了几套房产之外手里还有大把现金,那就另当别论了。
疫情三年全国平均房价阴跌不少,但像北上广深这种地区,因为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流入,房价实际并没有降多少。
大部分大V博主都在唱衰楼市,但北上广深这类超一线城市却很少有人说“No”。
经济、文化外加政治中心,在人们心中无需打任何广告就会上升好几个档次,这类城市的楼市但凡出现头发丝粗细的缝隙,肯定会有更多人前仆后继地涌进去购房。
也就是说,如果这类超一线城市敞开限购大门,那全国大部分二线城市的人口,保不准就会被虹吸一波。
不过每日财经发表的这篇文章的确有些夸张成分,阴跌三年只用一周时间就涨了回来,的确有些不可能。
用膝盖想想都知道,这大概率又是在造势、制造焦虑激发大家的购买欲。
不过大家想一下,房价上涨谁会成为受益者,开发商、炒房客肯定首当其冲,地方经济也会因此获利,毕竟过去几十年单凭房地产发展起来的地方太多太多。
但对于真正的刚需而言,除了增值带来的口嗨之外根本没什么实际作用,因为就算你卖了现在的房子,未必就能买得起周边的房子。
这大抵就是大城市都不愿拆迁的原因,因为拆完以后的补偿款,根本就买不起原居住地的房子,只能搬到郊区居住。
有人说可以去能级低一点的城市,实现降维打击。
道理虽然是这么个道理,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都这样大彻大悟,那还有囤房、囤口罩、囤药这样一说吗?
像上海这种城市利弊其实很好判断,人口过千万的城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租房居住,还有一部分在背负巨额债务艰难前行,成本实在太高。
虽然收入也比较高,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租金高、房价高、物价高更像是一张巨型过滤网,对来这部分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实际并不太友好。
但是现在房子卖不出去,各大开发商也都着急了,有些地方甚至直接提高了贷款的年龄上限,这是又将主意打到老年人头上了。
其实经过近几年的楼市调控,楼市的大致基调已经门清了。
楼市作为支柱依然得发展,但却要以健康平稳为主,“稳”对大部分城市来讲就是缓慢下跌,而对于像北上广深这类城市就是慢涨。
三高(杠杆、负债、周转)早就该出手整治,这次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
说句实在话,80后、90后这代人几乎什么都没赶上,福利分房没了、工作分配没了、计划生育把兄弟姐妹计划掉了、房价飙升、人口红利没了,而唯一赶上的可能就只有延迟退休了。
不过房价真想达到老百姓预期的水平,或许还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